Cheilanthes tenuifolia(N. L.Burm.)Sw.Syn. Fil.129,332. 1806.
根状茎短,横走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黄褐色的线形小鳞片。叶长 20~40cm,近生或近簇生;叶柄长6~25cm,通常能育叶柄远较长,暗栗色至紫黑色,基部被棕色线形小鳞片,向上渐疏;叶片五角状卵形, 长10~15cm,宽6~8cm,渐尖头,三回羽状;羽片6~8 对,对生或近对生,斜向上,具短柄,基部一对最大,三角形,长 4~8cm,宽 2~4cm,二回羽状;小羽片 6~8 对,有短柄,长三角形,下侧的较上侧的为长,基部下侧一片最大,长 2~5cm,一回羽状;末回小羽片 2~5 对, 对生或互生,以极狭的翅相连,边缘全缘至一回羽状; 上部的末回小羽片或裂片长卵形或卵形,羽状半裂或不分裂,长 2~4mm,宽 1~1.5mm,钝头,基部与小羽轴合生;叶脉的远轴面明显,小脉斜向上,单一或分叉;叶片纸质,干后褐绿色,远轴面无毛,近轴面略被短毛;叶轴栗色,近轴面有狭纵沟,纵沟边缘有毛; 各回羽轴均为栗色,两侧有绿色狭翅。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顶端,沿叶缘延伸,幼时为反卷的叶缘所覆盖。
产地:七娘山(张寿洲等 1626)、梧桐山(徐有才1082)、内伶仃岛(张寿洲等 3744)。各地常见,生于林缘路边或林下,海拔 0~500m。
分布: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和云南。热带亚洲和大洋洲。